新一轮机构改革即将开启,万众瞩目!
【资料图】
这次改革的重头戏是什么?将动谁的奶酪?
许多人把目光放在大部制上,猜测哪些部委局将合并。
还有不少人猜测,将撤销地市州盟这一层级,实行省管县,减少管理层级
但很有可能,县级机构改革,将是这次改革的重头戏。
着重解决当前经济社会问题
复盘2008、2013、2018三次机构改革,都着力于解决当时的经济社会问题。
当前,县域经济社会问题尤为突出,肯定得有大动作,新一轮机构改革或聚焦于此。
县级财政困境重现,吃饭财政回归
2022年度全国财政数据公布后,最辣眼睛之处,就是地方财政赤字猛增,高达11.62万亿元,创出历史新高。
作为经济“晴雨表”的全国税收,同比下降3.5%,土地财政以-23.3%的更大幅度下行。地方债越滚越大,年均增速16%~20%,可能永远也还不清。
尤为严重的是,县级财政困境重现,吃饭财政回归。
县域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,2002年为56%,之后一路下滑,2021年降为37.8%,降幅接近三分之一。
许多县负债累累,入不敷出,出现了罚没收入大增的情况,严重损害了地方形象。
县域人口流失现象突出
近年来,随着强省会、城市圈的推进,人口进一步向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区域聚集,边缘县域人口流失、人户分离现象加剧。
即便像江苏这样的经济强省,也发生了类似问题。比如苏中、苏北的青壮年,纷纷赴苏南就业安家。
以泰州兴化市为例,原有户籍人口150多万,现在常住人口只有110万左右,40万人去了苏南定居。
中西部和东北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县域,产业支撑能力弱,经济活力不足,就业机会少,人口流失现象更为严重。
2010年至2020年,四川105个县(区)出现人口流失。
其中,内江市和巴中市,各下辖3县2区,常住人口下降幅度超过15%。按这种流失速度,这两个地级市不久就会变成两个人口百万的大县。
东北三省共有88个县,截至2020年,10年间常住人口共减少696.5万人。其中,仅有14个县人口下降幅度小于10%;47个县人口下降幅度为10%~30%;还有26个县人口降幅超过30%,个别县甚至人口流失50%以上。
基层财政供养人员只增不减
人口普遍流失,县级财政供养人员却连年增加,进一步加重了财政负担。
以广东清远佛冈县为例。
2020年,财政供养人员为1.08万人,占全县常住人口31.55万人的3.23%。
其中行政编制1443人,事业编制5032人,编外人员4325人。
同2012年相比,编内人员减少606人,然而,编外人员却大幅扩张,自聘人员翻了一番多,购买服务人员由0增加到1260人。
各部门和单位,对编外人员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,出现“占编不用,编外扩张”现象。
一名科级干部说:
“编外人员更会做事,好用、听话、勤快。我宁愿带一个会做事的临时工,也不要3个不干活的编内人员。”
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第6~7界副会长陈剑认为,截止2021年,地方财政供养人员超过8000万人,占到全国总人口的5.66%。
其中,编制内人员占全国总人口的2.56%,编制外占3.10%。
这一数据,并不包含离退休人员在内。
县级机构改革势在必行
当前,许多县人口流失,财政入不敷出,财政供养人员比例偏高,人浮于事,精兵简政势在必行。
山西省已经先行先试,掀起机构改革风暴,对6个人口小县动真格的。
忻州市河曲县,常住人口为12.35万人,将36个党政机构精简为22个,186个涉改事业单位整合为40个,事业编制核减四分之一。
财政供养人员比例由改革前的32:1提高到40:1。
试点产生了一定成效,但也面临一些问题。
比如,职能相近部门合并,产生了一个超大部门,整合后的人员来源不一,有行政编制的,有参公的,有一般事业编制的,同工不同酬,管理难度大,导致部门运转吃力。
领导职数减少,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晋升渠道变窄,搞得许多人没有了积极性。
乡镇等一线机构,人财物的权利都没有了,工作难度加大。
这些问题,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,将逐步得到解决。
能精简多少财政供养人员?
参照试点县的做法,将县域财政供养人员占人口的比例减少0.6%~1%,按全国县域总人口7.4亿计算,将减少财政供养人员约600万人。
如果再把一些少于15万人口的小县合并,估算一共将减少财政供养人员650万人左右。
按财政供养经费每人年均8.8万元估算,将减少财政支出5720亿元。
这是一笔巨大的资金,摊到1866个县域头上,每个县约3亿元。
通过机构改革,既可以显著改善地方财政状况,又可以打造一支精简高效的干部队伍,还可以将财政资金用在民生实处,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。
郡县治则天下安。